王丽华苏绣指尖光影,一丝倾城匠心中国大

王丽华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苏州城向来以温婉著称。苏州始建于隋朝,得名自城西的姑苏山,而这拥有年历史的江南小城,苏绣的历史就占到了多年,可想而知,从苏州起源的一开始,苏绣就陪伴着苏州,苏州也成就着苏绣。

▼请翻转横屏观看

《千里江山》

苏州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而苏州女子自是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自古以来的苏州便是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女孩子要谈婚论嫁时,婆婆便先向媒人要来绣品,从绣品的图案针脚中判断姑娘是否灵巧和娴淑,苏州便是这样一座与刺绣连结在一起的城市。生长苏州的苏绣艺术家王丽华,浸淫于水软山温、低斟浅唱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修炼出了一种淡雅幽然的艺术气质,更是巧用光影效果为苏绣解锁了全新的艺术领域。

《翠玉鳌鱼》

针线上的榫卯技艺

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用重彩艳而不俗,施淡彩雅而不薄,构思灵巧,针脚细密,针法多达四五十种,丝线颜色更多达上千种,在繁杂的色彩下,是千年来苏绣匠人智慧的凝结。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劈丝这一步骤,将一根本就如发丝般粗细的丝线,少则劈成十几丝,多则劈为两百余丝,寻常人不小心便会触断的细丝,才可用来绣制苏绣,极尽纤巧之能。

《仕女俑》

自小在苏绣环境中耳濡目染,15岁正式入行的王丽华,从普通的被面、鞋面等生活用具,到精美的定制服装,精通融汇了苏绣的多种题材与形式,却一直苦于没有属于自己特色的风格语言,直到一次她看到了一套青铜器的图册。青铜器在中国有着多年的历史,体现着高超的制造技巧和华夏先民的智慧,更是尊贵和身份的象征,青铜器独具的铜质感、沉淀感和沧桑感深深触动了王丽华。那段时间王丽华常常到博物馆进行参观,了解古代的青铜文化,并决定将青铜器刺绣这一苏绣历史上的空白,作为自己的第一个攻坚对象。

《青铜器·后母戊鼎》

青铜器刺绣最难表现的便是岁月留下的包浆感,而表现青铜颜色的丝线更是苏绣历史未曾出现的。苏绣常用的艳丽色彩的丝线,不能体现出青铜器的古朴感和真实感,而青铜看似单一的色彩,实则需要五六百种甚至上千种颜色方成,王丽华决定跟染线企业共同协商订制丝线。而针法的综合运用是摆在创作攻坚的第二关,如何表达青铜的厚重感以及器皿上的纹样,包括经历史留下的残缺、锈蚀等等,为此王丽华多方查阅资料并在前辈传下来的四十余种针法的基础上,创新针法并及综合运用,并独创了“八工针法”——最适合青铜器表达的绣法技艺。

《犀尊》

“八工针法”借鉴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木艺中的榫卯技艺,这种不用钉子而是采用凹凸巧妙结合的连接方式,是中国先民智慧的传奇。八工针法基本单元由“八”字形绣迹与“工”字形绣迹上下组合而成,结实牢固。这种针法重复运用并层层叠加于刺绣中的局部或全部时,从画面的表现力来看,与交叉乱针相比丝理的质感细腻、洒脱,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效果;从画面的光泽来看,八工针法的丝理向不同方向伸展,增强光线散射能力,将蚕丝本身有光泽“去掉”,是一种哑光的针法处理方式,因此还原了材质的真实感。“八工”针法现已获得国家专利,特别适合用来表现织物粗纤维纹理、石刻石雕的磨石痕迹以及青铜器的锈斑绣迹等图案。

《毛公鼎》

绣制成的青铜器作品充满硬朗感,远远看去常常被误认为是照片,贴近了看到丝丝纹理,才明了竟为一针针绣制而成,不由得拍案叫绝。首幅青铜刺绣《犀尊》便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令王丽华大受鼓舞。虽同样是青铜器,不同作品也有不同的表现重点,《犀尊》就要体现它的款式和阳刻,而《毛公鼎》则主要表现的是鼎上的肌理和内部的铭文。王丽华的青铜刺绣作品闻名,引得许多人纷纷模仿,但仅能仿其形,却仿不得其神,便又纷纷放弃。

光影魔术师

苏绣自出现以来,风格温润秀丽、细腻绵长,表现题材多是小桥流水花窗下的韵味,极少承载有厚重感的历史题材。而王丽华,一直将属于中华的文化底蕴作为自己专属艺术语言的根基,将苏绣带入具有历史高度的艺术殿堂。青铜器题材刺绣作品,因其立体光影效果的处理和对历史风韵的把握而备受肯定,激励了王丽华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深,她选择了难度更高的龙门石窟和佛像题材。

《龙门石窟》

这类作品首先要克服的难关便是巨大的尺寸,一幅小小的龙门石窟刺绣自然不能体现出其恢弘的气质,同时也需要组合新的针法来表现岁月对沙砾石的沉淀感和沧桑感。作为一个新课题,王丽华也许将改变人们对苏绣一味细腻、灵巧有余而大气不足的传统观念,将粗犷与细腻结合的相得益彰。丝线是柔软的,而龙门石窟是硬朗,用柔软表现硬朗,难度可想而知。而王丽华敢绣他人所不能,最终成果让人惊叹,整幅作品层次分明,丰富饱满的色彩,强烈的明暗效果,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自然展现出摩崖石刻的厚重感和经千百年风雨剥蚀后的沧桑之美。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王丽华刺绣的佛像,在巨幅的尺寸下给人们庄严肃穆之感,祥和平静之态佛像脸部,坚定敦厚的佛身,最神奇的一点便是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佛像的眼睛都是注视着观者的,是因在眼部采取了特殊针法进行绣制,更增添了佛像的神圣与庄严之感。

《协伺菩萨》

青铜器、国画、龙门石窟、玉器、佛像……王丽华逐步开创了八大类新题材刺绣作品,这八大类题材是专属于王丽华的艺术语言,并打上了王丽华个人的标签印记,成为她创作的象征与代表。如同素描要注重光面和阴影一般,王丽华用不同的丝线处理方式,表现出了光面的光泽,阴影和哑光面的粗糙,并做出了两者之间自然的过渡,形成了独特的、专属的艺术语言——光影立体效果的仿真绣。王丽华的苏绣作品着力于还原于人、物本身的材质感,不仅要像,更要给人一种“混淆感”的独特艺术体验,不是以针为笔“画出”样式,而是以针为刀,在布上“雕刻”出材质本身的美感与韵味,如同用在指尖上变幻出一场场光与影的魔术大秀。

《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

心手合一,以神赋魂

江南水乡的温柔清雅氤氲千年,孕育出了一代苏绣皇后——沈寿,她因为在慈禧七十寿辰上,刺绣佛像等八幅作品为慈禧祝寿而闻名,更在年巴拿马博览会上,以一副针绣的《耶稣像》惊艳亮相荣并拔得头筹,她主张“外师造化”,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还经常在外界看花草鸟虫,以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更结合了绘画章法,以绢帛为纸,虚实明暗相生,所呈绣品立体写实,细腻非常。

《狮吼观音》

王丽华传承古人名家的遗风,将细心观察贯彻刺绣生涯,绣青铜器就到博物馆去赏,绣石窟就去观察石头的纹理。绣制过程选择在自然光下进行,以保证色彩色度的辨别不被影响,并将所需的成百上千种颜色精心染就的丝线,从淡到深的排序挂起来第次使用,所呈刺绣作品颜色过渡自然,犹如油画的明暗变化,因此她的绣品犹如珍宝画卷般,令人啧啧称奇。

《老者》《塔什库尔干的新娘》

肖像画是王丽华尤为擅长的类别之一,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制作的肖像刺绣画,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希拉克,成龙大哥也曾拜托她制作60岁生日礼物,是一幅根据成龙成名作中“李小龙”造型的剧照制作的肖像画,这个对成龙最有意义的形象绣制成的作品,令成龙非常喜爱也非常感慨。绣肖像最重要的是神韵兼备,外国人与中国人肤色不同,脸部轮廓也不同,就要用不同的颜色丝线,不同的针法组合进行表现,要有对立体感、三维的把握,更要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肌理色泽。而“韵”的呈现则是重中之重,希拉克的庄严大气,成龙的生动坚毅,每个气质不同,不同肖像中的表情神态也有所不同,神韵让人物肖像灵动了起来,仿佛有了灵魂一般。

“定制成龙肖像画”“成龙60大寿慈善晚会”上王丽华与成龙

“匠心是心与手的相守”,这是王丽华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几年在刺绣领域,“仿真绣”风生水起,而在王丽华看来好的仿真绣艺术品,不仅要颜色仿真、形状仿真、材质仿真,更要传神,以己的所感所识,赋予作品以思想、以律动,就如好看的皮囊,美则美矣却无聊空虚,而能够令人念念不忘的,唯有是灵魂带来的冲击与碰撞。

一针一线,一丝一色,跃然指尖的有苏州的诗意,更有民族的自信与底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2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