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朱承
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
近日,来自“丝绸之府”杭州的老品牌——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事利”)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又一次将中国的历史经典产业推向了前台。
传统认知里,丝绸就是一种料子,做成衣服、被子。不过万事利却自带科技和文化属性,它生产的丝绸文化创意品综合毛利率达到50%左右,与普通丝绸品牌相比,溢价率达到20%。也因此,一上市它就被冠以“中国丝绸文创第一股”的美誉。
年,万事利的前身——笕桥绸厂成立。如今,这家乡镇小厂不仅成为一系列国际盛会礼宾服务的重要保障单位之一,还成为多项主要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制定者。
46年来,万事利做对了很多事情,但是,于中国丝绸产业而言,重回世界时尚舞台C位的最高理想仍悬而未决。上市加持后,万事利能成为中国丝绸产业的领军者吗?我们期待一个美好的答案。
两代人成就一个万事利
万事利的背后,是两代浙商的传承。
第一代,是被称为“中国绸王”的沈爱琴。
46年前,30岁的沈爱琴出任杭州笕桥绸厂厂长,这个所谓的绸厂,实际上是一个由“22名放下锄头的农民”联手成立的社队企业,用的则是当地织布厂淘汰的17张破旧的铁木织机,这也是万事利的前身。
浙商一代创业的艰辛在沈爱琴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浙江日报》曾对此做过记载:
“没有流动资金,没有生产原料,即便偶尔找到一点原料,生产出的丝绸产品还不允许在市场销售……这便是沈爱琴最初创业时面临的处境。”
“这个厂怕是神仙也救不活!”有人对她说。
但出生丝绸世家的沈爱琴闯出一条血路:她尽数拿出家中积蓄,借遍亲朋好友,举债给企业“输血”;一趟趟跑上海、跑绍兴,上门请国有绸厂的退休师傅出山;从国营大厂剩余的边角料里“淘金”,生产出丝绸产品;带着员工,走南闯北搞推销……
“‘碰到难事不妥协’这是我母亲最常说的,无论什么时候总有办法,困难总比办法多。”沈爱琴的女儿屠红燕说。
正是一次次的不妥协,沈爱琴不仅把这个挣扎在国家计划外的乡镇企业给救活了,还把“万事利”做成了中国丝绸业的第一个驰名商标。
年,一生与丝绸结缘的沈爱琴去世了。她有两个心愿:一个是让万事利走向世界,一个是希望万事利能完成上市。
这两个心愿在女儿屠红燕手中一一实现。
年,屠红燕正式调任为万事利集团执行主席,她的丈夫李建华,则以“丝绸文化传播学者”的身份广为人知。这对浙商中的传奇伉俪顺利完成接棒,带领“万事利”走上了从输出产品到输出创意、输出品牌的道路。
年G20杭州峰会上,IMF总裁拉加德佩戴着一款名为“似水柔情”的蓝绿丝巾亮相。这条丝巾不仅让杭州丝绸再次惊艳世界,也让“万事利”名动江湖。
万事利的品牌战略被证明是对的。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一系列国际盛会上都少不了“万事利”的身影。在世人眼中,这已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杭州丝绸的代表,是东方大国的文化传承。
中国丝绸能重回C位吗?
走在这条中国丝绸传承的道路上,万事利并不孤单。尤其在浙江,更呈现出丝绸企业百花齐放的格局。
作为全国最大的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浙江已有近10家丝绸重点企业建立了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平均每年都能获得数十项成果,不断为丝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全国丝绸行业企业排名中,浙江的凯喜雅集团、万事利丝绸、达利丝绸公司、嘉欣丝绸公司、巴贝集团等5家企业位居全国丝绸企业前十位。在深加工和终端产品领域,浙江的真丝绸缎、真丝服装、真丝领带、丝绸家纺分别占到全国30%、40%、80%、20%左右。
全国的情况怎么样呢?据统计,年我国丝绸工业年产值达到亿元,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80%以上,依旧是当之无愧的丝绸大国。
但与曾经的千年辉煌相比,这显然是不够的。
古代中国一度被称为“丝国”,鼎盛之时,中国丝绸是开拓邦交的“使者”,名副其实的软黄金,更曾一度作为货币使用。
那时,中国丝绸以奢侈品的形式销往世界各地,占据了产业链的终端,拥有着绝对的行业定价权。但随着欧洲、日本先后进入工业时代,中国丝绸产业日渐式微。
“高附加值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尚未取得有利地位,低附加值产品则面临印度、巴西等国竞争,传统优势减弱、竞争新优势尚未确立。”《 年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报告》中,一句话点明了中国丝绸行业的现状。
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国丝绸该如何重新崛起?
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年)》,提出到年,实现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
“这要求中国丝绸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李建琴分析到,“转型意味着横向拓展,例如种桑养蚕收茧未必缫丝织绸,可将蚕丝用于生物医疗等高新技术领域,而升级意味着原有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例如通过设计人才的培育、新面料的研发、品质的提升和品牌的建设等,升级终端产品附加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转型升级之路也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谁来打头阵?浙江的丝绸领军企业已然开启了探索:
巴贝目前已实现了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和工艺,将工业模式赋能传统农业,成功地实现蚕茧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颠覆了多年的传统养蚕理念;
嘉欣丝绸投资的超丝科技,研发家蚕蜘蛛超级仿生丝,培育的家蚕丝强度已比普通蚕丝强3.86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达利丝绸正积极推进智慧工厂建设,织绸工人看台数由原有的4台提高到目前的30台,初步实现了车间的智能化管理;
凯喜雅通过数学建模及计算机智能技术,研发具有特殊组织结构和纹理的丝绸新产品;
万事利研发的数码印花技术解决了困扰丝绸行业多年的渗透性问题,其与微软公司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还开启了丝绸设计与生产数字化的新模式。
万事利丝绸董事长李建华告诉涌金君,“目前我们已经拥有30万的纹样数据库,能通过人工智能精准匹配色彩,设计定制丝巾,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
新国潮下的历史经典产业
作为一家拥有46年历史的老牌丝绸企业,万事利的上市为中国历史经典产业打开了新空间。
目前,A股有老字号企业60家,从上市时间来看,年-年前上市的有49家,年-年上市的仅为10家。
不过近期,老字号对接资本市场有了明显的增速:今年9月初,拥有近年历史的张小泉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紧随其后,五芳斋、德州扒鸡也在积极备战。
“这是传统企业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径。”财通证券投行业务一部董事张小宁表示,“除了大幅提升的品牌影响力,传统企业还能借助资本市场工具,在融资、并购、人才引进等方面拥有更多话语权。此外,有了公开市场的监督,企业也将发展的更为规范。”
“如果你观察中证指数,你会发现近两年走了一个大牛市,这说明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市场估值在走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院刘起贵从市场大背景进行了观察,近年来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而中小企业的市场估值又在节节攀高,“传统企业选择此时上市,能把股权卖个好价钱,正是良机。”
也有专家表示,上市并非传统企业发展的唯一路径。李建琴认为,“资本市场往往更看好那些具有充分市场空间和成长性的企业,这恰恰与老字号从娘胎带来的地域特性冲突。”
从目前上市的传统经典产业来看,市场分化显著,贵州茅台、海天味业、片仔癀等始终保持着稳定的盈利增长,而西安饮食、全聚德等则一直在亏损边缘徘徊。
“许多老字号企业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传承多年,这往往与生产原料、资源、区位息息相关,进入更大的市场难免水土不服。”李建琴表示,“因此老字号更应该谨慎上市。即使上市后也必须不断创新,制造产品差异,构筑护城河。”
刚刚上市的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标对这一点颇为认同,他表示,“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需求有着升级改变,我们既要坚守老字号的工匠精神和特有的技艺,也要在产品、工艺、材料上不断开拓,始终保持与时代的融合。”
“归根结底,上市只是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多的工具,关键还在于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升级。”张小宁表示,“不是说上市了就躺平了,企业必须学会使用资本市场的工具,不断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