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过冬的没有暖气如何防寒的,看这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hunan.ifeng.com/a/20180514/6574807_0.shtml

冬天到了,很多人喜欢看雪,白晃晃的,雪花飞舞.......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用以抵御严寒的手段也不断更新换代,像常见的暖宝宝、棉衣、羽绒服、空调、地热等。这些现代工艺使得人们在享受美丽雪景的同时,可以免受寒冷的侵蚀。

但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们大部分人并不喜欢下雪,因为下大雪往往意味着死亡。古人并没有空调、暖宝宝、暖气等设施来取暖。为了抵抗严寒,即便生产力落后,古人们还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发明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防寒神器”。

那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取暖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古人们的“防寒神器”发展史。

以衣物抵御寒冷

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取暖方式会有所差别。但是以衣服来抵御寒冷,却贯穿了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同时,这也是人类最早用来御寒的方式。

一、原始社会

在远古时候,人类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采摘和狩猎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为了避寒,植物花草和动物皮毛是他们用来遮住身体、美化自己的最直接的材料。

如,台湾地区噶玛兰人曾用香蕉树干上的纤维,经过刮痕、晒干、挑线、纺织等复杂的工序,制成香蕉衣,用以遮体取暖。

之后,原始人学会了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然后利用狩猎获得的鸟兽羽毛,通过搓、绩、编、织等工序,制成简单粗糙的衣服,用来取代所穿的草叶和兽皮。

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古人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养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

简单的纺织工具,使得衣物的生产率大大提高。直到这时,才做出类似现代意义上的衣服。

二、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周时期,丝织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纺织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纺织工具也变得更先进,出现了原始的缥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工具,纺织产品逐步变得精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已经变得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再加上丰富的色彩,使得丝织品成为高贵的衣料。在这些丝织品中,锦和绣这两种织品已经达到非常精美的程度,后来人们就用“锦绣”来形容事物的美好。

还有裘,也就是动物皮衣,抗寒性能极佳,通常是封建君主、士大夫等权贵才能穿的,代表了身份的尊贵。在《周礼·天官·司裘》中写道“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就描述了天子赐给有功的大臣裘衣,以表示嘉奖。

在各类动物裘服中,最尊贵的就是白狐裘,之后是青狐裘、虎裘、貉裘,最次的就是狼、犬、羊等动物的皮毛。《晏子春秋》中记载“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其资千金”,说明了在当时白狐裘的珍贵。

当然像丝绸、裘之类的,在那时因为工艺复杂,因此大都是达官显贵才能穿。而普通百姓所穿衣服的材质,主要是麻类织物。这也是庶民、平民自称布衣的由来。

麻织物就是由麻纤维织成的布,麻做成的衣服质地轻便、透气、凉快、不贴身,在夏季穿十分合适,但是在冬天穿却十分寒冷,平民百姓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三、两宋时期

在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技术逐步发展,由于棉的保暖性能好、轻便,对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从而促进了宋朝棉花纺织业的发展,而不少武侠小说对此也有描写,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郭襄就是裹着棉被在思念心上人杨过的。

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在两宋史中,普通百姓很少接触这些棉织物。连棉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稀少,大部分棉的消费者,还是富贵人家。

而普通人,则得益于造纸技术的发展,只能靠“纸被”、“纸衣”抵御寒冷的冬天。

纸衣

宋代诗人叶绍翁就曾在《四朝见闻录》中写道,“转智,不御烟火,止食芹蓼,不衣丝棉,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以此来描述苦行僧用纸衣来御寒。

四、明朝以后

明朝建国时期,棉花种植技术已经有很大进步,而那时开国皇帝朱元璋面临的是建国初期的内忧外患、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如何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稳定政治局面成了朱元璋面临的头号问题。

从小就是农民的朱元璋,就想到了靠种棉花发家致富。

于是他大手一挥,号召大明百姓,积极种棉花。凡是有五亩地的,都至少要种半亩的棉花,有十亩地的则要加倍种植棉花,并且棉花种得多还可以抵消部分要缴纳的税。

全国上下开始了种棉花热,在棉花产量突飞猛进的同时,价格一落千丈,终于棉织品成功超过了麻织品成为当时的主流。

至此,棉花由明朝以前的“贵族专享”,成了平民布衣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国老百姓也终于有了类似近代的棉衣和被子。在寒冷的冬天,也有足够暖和的衣物抵御寒冷了。

地坑——古人的地暖和空调

北方地区天气寒冷,为了抵御严寒,除了衣物这种身上穿戴的,明清以前,古人还极具智慧的在室内创造了取暖设施,以太行山为界,东北、华北、北方草原地区使用的取暖设施主要是火炕,而西北地区则主要是灶炕和壁炉。

火炕起源于两千多年前,这个词刚开始只是煮食物的器皿的意思,后来,人们通过改良,发明了灶,这种小巧的灶结构很独特,可以将火置于地下,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人坐在上面或者在上面睡觉,会感觉很舒适。

因此,火炕既是取暖设施也是就寝设施。《北盟录》中曾描写宋代满族的先人建房子时,并不会只建在朝南的一面建火炕,而是在室内的四个面都会建造,以此来使室内暖和。

在西北地区,自史前至秦汉时期,在建筑遗迹中发现的取暖设施除了地面上的灶炕之外,以壁炉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墙边凿开一个洞,然后在里面烧柴或者碳,以此来温暖室内。

用壁炉这种方式来取暖,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热量损失太大,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如一氧化碳中毒。金朝元朝以后北方草原民族向西迁移,才把火炕技术带入了西北地区,从而取代了壁炉。

而到了明清时期,在民间还在广泛使用火炉的时候,皇宫、府邸和大宅中普遍使用一种更高级的取暖设施,也就是地坑。地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地暖系统,比前面的火炕更加高级一些,使用的范围也主要集中在达官贵人中。

地炕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安帝时期,期初被用来在温室中催熟蔬菜。没错,在那时温室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中记载陈元璹曾让百姓把蔬菜种在地炕上,来催熟蔬菜,以此希望讨得皇帝的欢心。

而地炕真正地在上层社会被普及,还是从明代开始的。那时,不少南方士子在北京做官,他们觉得北方火炕远没有他们习惯的木床睡得舒适。而在北方,睡木床御寒的效果比较差,所以南方人士常因此患风湿。

慢慢的地炕这种位于地下的取暖设施便开始普及。

地坑的优点十分明显,它位于地下,加热面积和散热面积都很大,并且加热很均匀、温和。相比于火炕,工作坑和排烟口都在室外,这样就不但增大了室内的活动面积,还起到了保持室内清洁、防止室内火灾的效果。

仆人可以在室外烧火,主人在室内取暖,主人仆人不必同处一室,这也深受官宦人家的喜爱。

特别是在皇宫中,地坑系统备受皇家喜爱,明朝天启年间,成熟的地炕系统在宫廷中就已经被广泛使用。而清朝时期,地坑更是皇宫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例如,故宫几乎所有具有寝居功能的宫殿都有地炕的设置,至今还能在室外见到工作炕的痕迹。

可见古人在室内取暖方面的智慧。

其他的取暖方式

在聊了穿的和室内的取暖方式之后,咱们再聊一聊一些古代比较独特的取暖方式。

一、汤婆子——古人的暖手宝

汤婆子,又名“汤捂子”,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大部分是用铜或锡做成的扁形瓶子,取暖时,往里面注入热水,然后把手或脚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他的功能和热水袋差不多。

汤婆子

这么小小的一件取暖用品,曾经被很多诗人称赞过。明朝诗人瞿佑就曾写了一首《汤婆》诗:

“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塑料制品的普及,塑料暖水袋逐渐取代了汤婆子,汤婆子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装饰样的工艺品。

二、花椒竟是取暖神物

除了汤婆子暖手暖脚之外,花椒也是古代抗寒的一代法宝。当然并不是直接把花椒往嘴里塞,古代的富贵人家会把花椒捣碎和泥土混在一起,涂抹在墙上,以此来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

比如西汉时期未央宫里的“温室殿”,殿内的墙壁就是混合了花椒粉,并且建造了壁炉,以大雁羽毛盖成的帷帐,在地上铺放了着来自西域的毛毯,可谓是奢华至极。

由于,十分暖和,皇帝和大臣经常在此商议国事。因椒泥的保温性能很好,“温室殿”在冬季甚至还可以陈列花木,在当时成为了奇观。

三、火锅煮酒,吃喝取暖

既然为了抵寒,穿的、住的、用的古人都能想到,那当然也少不了吃喝的了。

冬天天气寒冷,人维持体温所需要的热量就会更大,因此古人会尽可能去吃如生姜、羊肉和狗肉等比较性暖的食物来驱寒。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段,贾府冬季摆家宴,仆人送上来的第一道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这道菜具有滋阴驱寒之效,很适合冬天食用。

红楼梦剧照

冬天适合吃的当然也少不了火锅了。有一种说法称,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另外古人冬天很喜好喝酒,因为烈酒可以使得身体暖起来。白居易曾在《问刘十九》中提到过,“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说明了酒在古人冬季时作为驱寒佳品的重要性。

四、取暖小物件

结语

即便古时生产力低下,但古人依旧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创造了很多抵抗寒冷的取暖方法,并流传了下来。现代的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古代,取暖的权利似乎只存在于封建贵族、大地主等统治阶级,而那些平民百姓是几乎没有取暖的权利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冬天下雪会出现很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

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过冬取暖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我们所用的羽绒服、地热、空调等这些现代设备,比古代皇家所能享受到的取暖设备更好,而到这时,取暖的权利才真正到了平民百姓家。

就古代的那生活条件,你还想穿越吗?分分钟就冻死了.....还想邂逅美女帅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97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