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杜伟、陈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出的这种3D纳米机器人有望在智能仿生感知、药物递送等领域发挥巨大的潜力。
3D打印材料是3D打印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材料的发展决定着3D打印能否有更广泛的应用。人类通过现代技术利用材料(包括天然和合成材料)来寻找新的技术机会,许多新机遇和新发现本质上都植根于制造创新。3D制造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得到了深入研究。
随着材料开发的协同进步,许多应用极大地受益于微/纳米尺度3D结构和设备的高分辨率制造,例如微流体、折射/衍射光学、光子和机械超材料。
然而,当特征变得更小,尤其是达到深纳米尺度(即nm)时,三维制造技术挑战变得更加突出,分辨率、结构稳定性和形状准确率是关键因素。对于细胞支架和治疗性微/纳米机器人等生物医学应用来说,需要系统地评估3D制造结构的生物相容性、物理化学稳定性和功能化的难易程度。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陶虎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夏小霞、钱志刚合作,用基因重组的蜘蛛丝蛋白3D打印出纳米机器人,加工精度达到14纳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具体而言,该研究团队创新开发了基因重组蜘蛛丝蛋白光刻胶,通过优化重组蜘蛛丝基因片段和分子量,结合基于百万级数量电子的大规模仿真模拟,实时控制加速电压调控电子在丝蛋白光刻胶里的穿透深度、停留位置和能量吸收峰,实现了分子级别精度的真三维纳米功能器件直写。该技术加工精度可达14nm,接近天然丝蛋白单分子尺寸(~10nm),较之前技术提升了1个数量级。
这一技术有望用于智能仿生感知、药物递送纳米机器人等领域。陶虎表示,「14纳米相当于蜘蛛丝蛋白单个分子的尺寸,已经迫近了精度极限。」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