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威海讲一段海与雪的故事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有治好的吗 http://www.wangbawang.com/

海与雪的故事,不只有冰雪世界的唯美,还有一番温暖风光,藏在威海最文艺的地方。

在这里,有朱门彩栋、青瓦飞檐的仿明清古建群;有值得品味的海权文化、渔家文化;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有文艺青年钟爱的文创手造和艺术体验……便是这样一段旅程,予你温暖、浸润于心田。

文化艺术之旅

路线:

威海民俗文化邨(非遗·船模制作技艺、非遗·鱼拓、非遗·胶东花饽饽、非遗·锡镶技艺、非遗·鲁派内画)→吉呈轩锔工坊(非遗·锔瓷技艺)→裕红祥丝绸文化博物馆(非遗·胶东民间山蚕茧古法纩丝技艺)→天和美术馆

#去威海做个文艺发烧友!

NO.1

复刻明清旧时光

威海民俗文化邨

奈古山下,有着这样一座古建筑群,朱门彩栋、青瓦飞檐,这里就是威海民俗文化邨。

在这座古典园林院落中,一石一木、一砖一瓦皆精心雕琢,无处不都透露着翰墨无声的雅致。

当冰雪席卷这片古建,木栏青瓦之上积了厚重而温润的雪色,处处典雅、步步惊艳,引得人不禁畅游在亭宇之间,在蜿蜒巷道的白雪上留下一串足迹,走向这座城市里最令人心动的古韵。

这片古韵或许来自民俗邨仿明末清初的院落设计风格,漫步在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亭台楼榭间,清冷的风吹过耳畔,仿佛在向你倾诉一段随飞雪飘扬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

这个故事始于一段倭寇频繁来犯的历史,明朝为整饬海防,在胶东沿海区域设威海卫,并派兵驻屯,而威海卫的范围与如今环翠区的版图颇为相近。

威海卫之名取自“威震海疆”之意,仿佛从命名开始,这座城市便与“海防”“卫城文化”的关键词产生了难以分割的联系。

在明弘治二年,明代巡察副使赵鹤龄重修威海卫城,指挥使王凯等感公之德,遂于群山环抱间建楼以纪念,兼沧海山川之胜与水光山色之美,那便是环翠楼。如今登上这座百年古建,便可看遍山河景明,感怀那段碧海丹心的卫城史诗。

威海民俗文化邨就坐落在环翠楼以西,走在这片被白雪装点的古典空间,轻抚写有岁月痕迹的砖瓦,仿佛感受到了来自数百年历史风华积淀的文化底蕴,如翩翩落雪般融入了心中。

而今岁月荏苒,威海民俗文化邨保留下的,不只有风雨漂泊、悲壮却辉煌的卫城文化,还有由一位位匠人传承发扬的传统非遗文化。

走进“山东手造·威海中心”,可以遇见精彩绝伦的传统工艺。

非遗

船模制作技艺

对自古临海而居的威海而言,船,承载着渔民对大海的记忆和情感,也是这座城市的记忆中不可磨灭的标记,船模则记载了这段船运风起云涌的历史岁月。

船模工艺是依照真船的形状、结构、色彩甚至内饰部件,严格按比例缩小制作出比例模型。

为了寄托对大海的敬意,古时的渔民们便会依次方法制作自家渔船的船模,然后供奉到天后宫、龙王庙等地以祈求航行平安。

久而久之,船模便作为滨海祭祀民俗的一部分而传承了下来,从出现第一艘“木雕花船”至今,这门堪称“巧夺天工”技艺已流传有多年的历史。

而如今,随着传统木质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船模意义逐渐发生了改变,逐渐成为一种承载着威海旧时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成为了威海船运文化的生动符号。

人们依旧可以透过栩栩如生的船模作品,回顾威海渔家文化的底色,览这座滨海城市与大海的那些故事。

非遗

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最早作为宋朝时期文人墨客垂钓时的消遣出现,依托威海滨海的自然条件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鱼拓是指将真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其灵感是来自于中国古老的碑拓技艺,文人将其与书画等艺术手段相结合,打造出一门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艺术体裁。

固定、涂色、拓印……在鱼拓匠人手中,一条普通的鱼跃然纸上,肌肤纹理与鳞片质感皆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从黑白墨色的粗犷到色彩真实的写意,鱼拓以匠心、笔法、色彩和情感赋予鱼儿别样的艺术美感,令观者在欣赏“鱼游纸间”的灵动之美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原始之美。

“古人择水而居,为生存而有鱼获,进而产生鱼崇拜;人们鱼获之余,尚有渔悦,故留印为念。”

鱼拓技艺寄托着人们对大海的向往、对自然的憧憬,他们借游动在纸上的鱼儿表达心中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景,也因此成为威海颇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

非遗

胶东花饽饽

胶东人喜好面食,尤其是大馒头,俗称“大饽饽”,人们用巧思妙手钻研出“五花八门”、创意十足的面食艺术,胶东花饽饽应运而生。

胶东花饽饽工艺传承甚久,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因其精美的外观与纯天然手工技艺,以及营养美味、健康环保,获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结婚生子到生辰祝寿,从搬迁支锅到走亲串友,花饽饽是威海人参与传统习俗的必备“单品”。而随着匠人们对这门技艺与时俱进地精进改良,花饽饽也逐渐从龙凤寿桃等固定的祥瑞形象,向着更创新、趣味的方向发展,在年轻人市场中也获得一席之地。

在劳动人民的手中胶东花饽饽技艺代代相传,他们借丰富多彩的造型与醇厚麦香,表达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以及充满奔头和干劲的生活方式。

非遗

锡镶技艺

在威海,有一门独一无二的非遗技艺——锡镶技艺,自清末发祥到如今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镶见证了百年威海时光。

精美绝伦的锡镶技艺是一门流淌在器皿上的艺术,脱胎于繁琐的纯手工工艺,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拼接等十几道工序之后,手中的器皿便仿佛发生了由内而外质变,视之婉约而不失华贵,高雅兼融清新。

“唯石能言、唯器能语、唯艺能书”,历经百年风华的锡镶工艺赋予不同的载体以灵魂,演绎威海的故事,向观者娓娓道来。

来到威海民俗文化邨,你不仅可以看到精致的锡镶紫砂壶,还能欣赏到用锡镶绘制威海形象的木版油画,领略这座城市的美好。

非遗

鲁派内画

内画鼻烟壶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其制作的奥义之一便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鲁派内画。

鲁派内画以中国画为基础,承袭了国画的精髓,使这门艺术完全被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浸润。

匠人们需在口小如豆的鼻烟壶内,反手绘制细致入微的画面,创作内容涵盖了中国故事、中国山水、中国人文……这便是“方寸之间绘大千世界”。

鲁派内画技艺相当精妙,其描绘出来的书法或者画作,都要符合人类左右两眼的视物习惯,这对匠人功底要求极高,一件作品的完成需要很长时间的打磨。

所谓“袖里乾坤真正大,壶中日月尽包罗”,从人文到山水,从绘画到书法,一支笔、一把壶,便定格了世间万物、人间百态,尽显鲁派内画的魅力。

打卡攻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87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