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精髓别让江南丝号,成为历史书本上

江南古宅丝绸,是中国的重大发明之一。中国的丝绸世界闻名,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跨国商贸活动,就是把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绫罗锦缎,绢纱绮缂(ke),样样精品,样样红。古时候我们的布匹都是手工织出来的,男耕女织,男人负责在外耕种,女人负责在家织布缝衣,这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经典。《木兰诗》里写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我国的纺织技术世界领先。当工业化进程加快,我们的手工作坊被世界的机械化打败,手工织布的效率太低,没有办法在潮流下生存。我们的织布机再也不用人工操作,从有梭到无梭,从剑杆织布到喷气织布,生产速度翻倍提升。社会向着高度自动化和无人化迈步,手工织布的技艺逐渐消失,但是有幸的是,中华儿女多奇志,有这么少数几个人还是坚持着最古老的手工织布,任凭大潮涌动,永远保留着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那份“财富”。在江南古镇,我们还能看到沿用古老手工技艺织布的手工作坊,这种作坊叫“丝号”,纱线完全采用自己纺的桑蚕丝纱线,手工整理经纱,木制的织布机,竹竿做的脚踏机板,一切都是旧手艺。丝,是有桑蚕丝经过梳理得来。浙江湖州是历史上有名的养蚕基地,那里的农民挨家挨户养蚕,当然这是古时候,现在的养蚕的人少,但是湖州的桑蚕丝还是比较有名气。丝,经过加捻后成纱线,捻度越高,织出来的布的布面绉感越强;捻度越低,布面光滑亮丽,同时强力稍差。江南古镇里,守护那些传统工艺的人,用的纱线基本都是自己纺出来的,丝号里的每一支纱都跟外面市场里的筒装纱线不一样。上万根纱线经过整理后,穿过综板,综板有无数个有针眼的铁丝组成,这是一项很耗时耗力的工作。这是经纱。但是,没有完成穿经的工作,就没法进行后面的织布工作。筘的宽度决定了布的宽度,机械化织布的筘的宽度已经达到三米多,而手工织布机的筘幅依然是六十公分,做一件长款的唐装,估计要用掉5米布料,而手工织布每天的产量最多两米。排经有一套算法,这种算法已经少有人会计算,有时需要织出各种图案的布匹,就需要在排经上面下功夫,算法更复杂,就算是那些掌握了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人也要在借助现代的计算方法才能弄明白。古代织女一天最快的也就“一日织5尺”,一尺等于0.33米,5尺就是1.65米。可见产量很低。与现代的机械化织布没有办法竞争。现代的喷气织布机一天能织布一天24小时转动,可以织布米以上。这种投梭,收梭,打纬,脚踏竹竿操纵的工艺已经很少人会,手脚并用,手脚要协调,这已经超出了现代女性的体力能量,可想而知,古时候的织女是多么的辛苦。会操作的人基本都是五十以上的老一辈,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兴趣去做这种工作,面临着断代的问题,找不到接班人。传统手工艺的逐渐缺失,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损失。要想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被流传下来,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这份事业上。就我们普通人而言,对古文明的认同和自信是最大的支持。··备注:由“一鸟成凤爱文辞”创作并发表。》》》》···此文为“一鸟成凤”的原创文章,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支持我,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79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