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的必备装备折扇,它的构成你都知道

文人墨客的必备装备:折扇,它的构成你都知道是什么组成的吗?

中国传统折扇的构成,大致可分为面、大骨、小骨、头、扇钉、沿边等几个部分,并附以扇坠、扇架、扇箍、扇套、扇盒、扇匣、扇箱、扇柜等,附属品之多彰显出古人对折扇的喜爱与尊重。下面,本文将对折扇基本构成—扇面、扇骨及扇坠作简要介绍,以展示我国折扇技艺的精湛及折扇文化的精深。

1.扇面讲规整

扇面是清风徐来的主要载体,为了使持扇者在感受到丝丝凉意的同时不失文雅,我国古代制扇师傅们在有限的工作条件下,仅凭手上的感觉以及多年的制扇经验,制作出一幅幅经受住时间检验的上乘扇面。手工做出一把精品的折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规整,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进行后面的步骤,而规整恰恰是最难的。首先是折好后上顶为标准方形,端端正正,沿边和每一折棱边都要整齐划一,档孔居中或统一偏侧;其次是开合自然,硬度、厚度、切度、光洁度等平和适中,符合人意;再次是胶矾石蜡等工艺处理,不偏不倚,不滑不滞,恰处最佳书画状态。达到了这三点要求的扇面才是合格的扇面。

就材质讲,纸扇面占有折扇扇面的绝大部分,其中包括宣纸、牛皮纸、漆纸等一般材质,也有以高纯度桑蚕丝缎面合成的纸张等特殊材质。除此之外,也有绢、丝绸、棉布等其他材质;更有少数直接以扇骨制材料如象牙、牛角、紫檀、楠木等珍贵材料制作的,往往这些珍责材质的扇面也是收藏家的至爱。就工艺而言,纸扇面分为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两类。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扇面最讲究、最复杂,也最受人欢迎;另外,还有格景、柿青、上青、湖色、珊瑚等其他种类的有色扇面也颜受欢迎,可惜大多数品种至今已失传。

2.扇骨论材质

折扇的扇骨如同两扇门,最早进入人们的视线,也最先受到人们的观赏和品评。折扇两端的两片扇骨为“大骨”,大骨间的若干骨为“小骨”,大、小骨的数目之和即是折扇的“档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折扇的档数不等。其中,十六档扇骨是清代至民国年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规格,它尺寸适中,开度完美(展开后呈度角),使用舒适,故在百余年间流行不衰,获得了最为普遍的赞誉。从古至今,扇骨在用材上特别讲究,几乎囊括了“竹木牙角”在内的人类可以开发利用到的所有珍材奇料。清《杖扇新录》曰:“骨用湘妃、桃丝、乌木、檀香、象牙、玳瑁一切珍奇之品。”

3.端尾考细节

除了扇面、扇骨以外,折扇的扇头、扇钉、扇坠等也有颇多讲究。越是制作精美的折扇,就越是少不了对上述三者的考究。下面分别介绍。扇头,“扇头”是指扇骨的聚头处,即折扇手执的柄部,其造型也是变化多端、风貌各异。可以说,扇头的造型在折扇中是最具特色与魅力的,制扇师傅们在方寸之地施展想象,不断创新,进而衍生出一部独具中国特色的扇头演化史。扇钉,小小的扇钉,对一柄精骨名画扇显得至关重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扇子的开合均以扇钉为轴,可以说,扇钉是“扇骨尾部之枢纽工序”。扇钉主要分为牛角钉、铜钉、银泡钉三种。其中,牛角钉最为常用,其材质既硬又有韧性,耐磨耐用,不伤扇骨;铜钉、银泡钉多见于北方,其材质较硬,易于损坏扇骨,常用在尺寸较大的乌木扇骨和紫檀扇骨上。

扇坠有三个特点:一是小巧,几乎每一扇坠长不过寸许(3cm左右),重不过四钱(15g左右),以便在纸扇下悬挂和随身携带;二是精致,由于扇坠小巧,雕刻难度较大,但雕刻得都颇为精细;三是吉祥,扇坠上所雕刻的图案,均为吉祥图案,大多与持扇人的爱好有关。明《幢涌小品》:“世庙初年,勋辅诸臣同游。赐画扇,有木刻海榴婴坠子。可汁许,空其腹,藏象刻物件凡一百件,示天下绝巧也。”从中可见在嘉靖初年,扇坠作为时尚玩物已进入宫廷成为御赐之品。在清代,在纸扇上加上扇坠既可作为一种装饰,又可用来表明自己身份的高贵。扇坠的表现题材也多种多样,如:玉雕福禄封候侯扇坠,图案是一只猴子攀爬在一个硕大的葫芦上,由于葫芦的发音近“福禄,猴与“侯”同音,故名“福禄封侯”;又如:珊瑚雕寿星扇坠,以红珊瑚雕刻而成,是一位阔额长须、眉开眼笑、和蔼慈祥的寿星形象,寓意长寿和吉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66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