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同时今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新闻频道推出系列报道“丝路古道和合共生”,沿着丝绸之路,探文物,观古今。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这座千年古城里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我国首个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博物馆。它的镇馆之宝是一艘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宋代海船。
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古船陈列馆,一艘斑驳的巨大木质船体映入眼帘。这是年,从泉州后渚港发掘出土的宋代海船,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并展出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海船之一。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这艘船它的特点是多重侧板、多个船舱、多个桅杆,这个是我们宋代造船,特别是我们中国福船型的一个非常典型的造船技术。
据介绍,出土时古船的上部结构已损坏无存,船身中部底板和龙骨等部分保存较为完好。然而,沉睡了多年,古船的木质结构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几天,文物修复师正对古船进行出土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修复。
根据船体残迹,专家们推定这是一艘长达34米、宽11米、型深3.8米的三桅远洋货船,排水量约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我们从侧面看过去,可以看到很多的船的隔舱板,这个技术就叫水密隔舱,是中国人的一个伟大发明。如果是在某一个小船舱有渗水,船员可以迅速的把小船舱的货物挪开,然后进行修补,就避免了整个船舱淹水沉没。
宋元时期的泉州“东方第一大港”
水密隔舱是中国造船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也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上让中国商船得以乘风破浪的关键技术。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艘宋代海船有12道隔舱板,将整艘船分隔成13个舱,除了舱壁底部靠近龙骨的地方留有一个小小的“水眼”之外,所有的舱壁都非常严密。
这艘宋代海船所采用的水密隔舱、多重板构造及鱼鳞搭接等技术,都是当时领先世界的造船工艺。而这艘古船的发掘出土也像一颗时间胶囊,向世人重新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过往。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当时有诗句在描述泉州,比如说“缠头赤足半番商”,是在描写当时的整个城市有一半以上都是外国人,略微有点夸张,但是也可以看得出来,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是相当多。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盛,有记载的实现通商贸易的国家达到了多个,是享誉中外的“东方第一大港”。这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舶,不仅把泉州和世界连接了起来,也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一缕飘香海上来续写丝路新篇章
这艘宋代海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由海外返航并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远洋海船。不仅给我们展示了高超的造船工艺,古船出土的大量遗物也为我们揭开了宋代泉州对外贸易的神秘面纱。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这艘船特别有意义、特别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返程的一艘木帆船。它随船的出土物品类挺多,但是最主要的是香料药物。
古船出土遗物丰富,有香料木、铜钱、竹木藤器等。专家们推断,这是一艘满载着货物回泉州港的远洋货船,而其中最多的是两千多公斤未经脱水的香料药物。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陈颖艳:像这里面展示的就是我们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过的一些香料的品种,比如说有檀香、沉香、降真香。泉州人特别喜欢降真香,有宋代的史料曾经记载,泉州的老百姓到过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无论贫富都喜欢点燃降真香,那就如同烧柴火一样。
宋元时期,香料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之一,也正因如此,海上丝绸之路还被称为“香料之路”。
德化白瓷“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
陶瓷器是古代东西方贸易中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出口商品,也正因如此,有人把“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陶瓷之路”。在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里,就珍藏着这样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陈颖艳:泉州湾宋代海船有一艘姐妹船,就是“南海Ⅰ号”沉船,它是一艘出去的船,它出水的这些陶瓷器数量特别多,有十几万件,有很大比例是福建窑口的瓷器,特别是德化窑、磁灶窑。
泉州是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的古窑址近处,其中有许多专门生产外销陶瓷的著名瓷窑,德化窑就是代表之一。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陈颖艳:德化窑的青白釉小瓶也被称作马可·波罗瓶。当年马可·波罗回到他的故乡意大利威尼斯的时候,也带着泉州的德化窑的瓷器,到现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还保留有一个德化窑青白釉四系罐,也被称作马可·波罗罐。
德化出产的白瓷质地洁白,釉色晶莹剔透。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名扬海外,被称为“中国白”。
精美的德化白瓷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因瓷而立,因瓷而兴,现如今,德化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茶具生产基地。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