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描写蚕的古诗,对比鲜明,最后两句更是

古诗词中经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因为很多事情不可直言,只能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张九龄被李林甫陷害,就创作了一首《咏燕》,其中两句“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就抒发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也传达出诗人不怕流言与诽谤,甘愿牺牲的精神。

蚕也是诗人们经常讴歌的对象,李商隐就有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维也有《渭川田家》,“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蚕在吐丝时象征着奋斗,结茧时也发挥出潜能。后来经过努力,又脱颖而出,化茧成蝶,也获得了最终的成功。下面介绍两首描写蚕的古诗,对比鲜明,最后两句更是振聋发聩。

野蚕

唐代: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咸通二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于濆不喜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

诗的大意是:野蚕吃的是青桑叶,吐出来的丝却成为茧。有人对社会毫无贡献,却享用着蚕丝,这何异于窃取他人食物和衣物?希望可以均分一点蚕丝,变成贫寒人的衣服。

作者首先描述野蚕的高洁品质,它以青桑为食,却奉献出珍贵的蚕丝。这样的行为本该值得大赞特赞,更应当保护和珍惜。可是有些人却索取无度,而且不知感恩和回报。诗人托物寓意,表达对那些像野蚕一样的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也鞭挞了封建社会里上层对底层百姓的巧取豪夺。

春蚕

明代: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这首诗的大意是:可笑那些春蚕独自辛苦,却化作蚕茧、难逃一死。春蚕还不如只会吐丝结网的蜘蛛,它们不仅不惧人类,还能捕捉蜚虫(即飞虫)。

刘基独树一帜,他不学别人赞赏春蚕的牺牲精神,却反而嘲笑它们“为谁成茧和焚身。诗人由春蚕吐丝,又联想到有同样功能的蜘蛛,两相对照,刘伯温却觉得蜘蛛反而更懂得生命的价值。因为春蚕虽然做出了无私的贡献,可是也许受助对象是一个白眼狼,那就重演了农夫与蛇的故事。

而蜘蛛看似头脑简单,只会吐丝结网,然后本能地捕捉虫子作为食物。但是它无论是在穷人家的犄角旮旯,还是在富人家的雕梁画栋,它都一视同仁地大着胆子吐丝。

刘基赞扬蜘蛛的不畏人言、敢于诛除丑恶的精神,也反衬出春蚕的盲目献身,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估计也与刘基与朱元璋的关系有关,朱元璋刚称帝时,励精图治,体恤苍生,但很快就开始杀害文臣,倒行逆施。

刘基感觉伴君如伴虎,唯求自保,于是才说春蚕尚不如蜘蛛。他宁愿做一个傻傻的蜘蛛,不仅自食其力,还对大自然有点贡献。

纵览这两首咏蚕诗,构思巧妙,引人深思。于濆的作品将蚕作为甘于牺牲的象征,它不惜自身被焚烧,却衣被生民,令人赞颂。

而刘基的诗作将春蚕与蜘蛛进行对比,嘲笑了春蚕的盲目牺牲,肯定了蜘蛛不畏人言、敢于诛除害虫的精神。其实春蚕与蜘蛛都是没有情感的动物,本来也无所谓牺牲和奉献,都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外投,抒发内心的感慨,却无意间启迪了后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01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