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TA说特邀作者:春梅狐狸前文《古代服饰修复的对与错:我们该如何看懂一件博物馆古代服饰展品?》讲了一个因为不了解服饰修复和复原而闹出的笑话,所以本文就摘录一些关于这方面知识的内容。本文节选自《古代丝织品的病害及其防治研究》及《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手册》,文字内容有删减改写语句,相关案例出处见段落末尾,图片收集自网络。希望本文可以让大家了解到,丝织物文物(比如我们关心的服饰文物)的修复是一件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有其科学性、艺术性的必要性,绝非一些网友所认为的会随意更改服饰结构的粗暴工作。(“旁听服饰史”专注摘录一些优秀或有趣味的服饰史相关论文及著作,如有兴趣请购买原版。文字内容由OCT+人工校对,另有删减改写的内容是由春梅狐狸完成的。)丝绸文物会因埋藏于地下或是长久放置而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发生变质、粉化、炭化等现象,破损严重。所以对这些破损的急需抢救的丝绸文物,采取科学的手段给予修复保护,可以提高文物原件的收藏、研究及其文物价值。古代丝织品修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绝不是停留在缝缝补补的简单劳动上。古代丝织品修复应包括对破损丝织物的修理复原和生产复制两方面,其修理复原是指对破损丝织品经修复后恢复原貌,它本身仍属文物原件,具有较高的收藏和陈列展示价值,而生产复制是指对破损丝织品重新按原件工艺生产制作,其制作的不属文物原件,而是复制件,但同样具有收藏、研究和陈列展示价值。(注:这里的用词和我们平时所用的不太一样,这里的“修理复原”即我们口头的“修复”,这里的“生产复制”即我们口中的“复原”,但是严格程度应远高于我们平时所称“复原”)古代丝织品修复工作必须通过反复探索和试验,以求历史、科学、艺术和技巧相结合,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对古代丝织品修复尚处于起步阶段,积累了一些经验、知识、技术、方法和数据,但尚缺乏深入而有系统的研究。如何开展丝绸服饰文物的修复工作?通过调查、剖析和研究,然后“对症下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一般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科学性、艺术性与技巧性相结合。1.检查与记录。将待修复的纺织品文物的现状拍照记录,并分析其原料、颜色及织造工艺。若此文物以前曾有过修复,也需记录在案。2.了解所修复文物将来的用途。弄清楚该文物是用于短期展览还是长期展览,是入库还是用于研究。3.确定修复方案。根据待修复的文物用途及其破损情况,初步确定修复方案。4.拆除以前的修复。若文物以前所做的修复已经失去保护文物的作用,需要拆除的话,则先要将其拆除,再进行新的修复。5.准备材料。准备修复所需的材料,并根据需要,对材料做相关的预处理。6.修复。按照修复方案修复文物,并记录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7.作修复报告。文物修复好之后,需作一份详细的修复报告,存档以备后期查看。采用任何一种修复方法对文物进行修复时,都应遵循一定的先后次序,即都有其各自的操作流程,这对于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有哪些修复技术与方法?物理方法同类织物托裱法该托裱法不适用所有的破损丝织品,因为托裱后会影响织物的质地和手感。丝绸的托裱不同于一般书画的托裱,丝绸的托裱不是裱在纸上,而是裱在与文物原件质地和色彩相似的面料上更为理想,还能够修补许多细小的裂缝和破洞。案例:绞缬绢衣鉴于此件上衣没有衬里是单层的织物的面料质地也比较薄、后背破损严重,采用现代薄的电力纺作为背衬材料对其后背进行争衬的修复方法;部分破损处则采用局部村垫进行修复。(案例来自《天衣有缝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丝线衔接绣补法该法适用于对破损丝绸文物特殊裂口和破洞的修复。丝线衔接绣补法,即应用与文物相似的丝线(包括丝线的性质、纤度、加工工艺和色彩均与文物相似),将其穿入花针,然后按织物的结构机理加以细心地绣补,使经纬线的屈曲状态与原件的经纬线的屈曲状态相吻合,使丝线的覆盖率和修补处的丝线挤压程度达到理想状况,这样绣补的效果几乎可以假乱真。案例:刺绣菱格纹手套通过对该手套保存现状的分析.决定对该文物采用针线缝补的方法进行加固修。同类织物衬补法该法适用于对织物破洞的修复。因破损丝织品不同于一般丝织品,有些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外力的碰撞,故此类破洞是不能用一般织补方法去解决的,只能用衬补法来解决,即选择制作同样色彩和同类织地的织物衬在破洞背面,然后用绣花针穿上同色的丝线采用板针或暗绞针加以缝补。案例:深蓝色菱纹罗袍中国丝绸博物馆长期以来运用针线对纺织品加以保护修复。根据文物的脆弱程度和缺损情况,使用和文物相同材质、组织和颜色的织物修补缺失部分,以大小合适的织物衬托在被撕裂的部位,经过拼接缝合后,图案纹饰相对呈现出来,织物衬托在缺失的部位后,经过缝制,缺失部分与原件产生和谐统一。补缺整合复原法该法适用于形制遭到严重破坏,大面积残缺的丝绸文物修复。通过调查考证,全面了解原件的各种记录数据,设法将破损文物的残缺部分,采用与文物原件在花色、质地和造型等均相似的材料整合缝补,使该残缺文物得以完整复原。案例:缎底麒麟纹曳撇缺了半只左袖,应南京市博物馆要求进行照样复原一只,为了基本达到近似效果,我们首先从补缺的面料着手。对原件面料的分析结果表明,织物结构为五枚缎底起定位纬花。经密为95~根/cm,纬密为38~40根/cm,而且原件的袖管上方有提花,要与此相同的面料一下子难以办到,征得南京博物馆同意后就用近似的素绉缎代替,故我们按原件的色彩进行打样染色,再按右手的款式裁剪和缝制,仿制效果基本达到了要求,使该件官服得以完整,可达到较好的展示陈列效果。(案例来自《《古代丝织品的病害及其防治研究》)另外还有一些物理方法,如手绘和上色法、表面拼接法、背面加衬法等。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有合成树脂涂层法、树脂膜热压粘合剂法、蚕丝网粘合衬裱法等,但目前采用的粘合剂尚不够理想,如蚕丝丝胶蛋白粘合剂易变脆变硬,影响织物手感;合成化学糊料,影响织物性能,而淀粉浆料诱发产生霉变,故我们正在与苏州大学化学系合作,设想研究一种既无色、透明、柔软,又有强粘附力,对真丝绸无损伤的高分子粘合剂,同时要求这种高分子化合物能在较低温度下具有热塑性,这样更利于丝绸文物的修复操作。案例:印花敷彩织物采用桑蚕丝胶喷涂加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织物,从试验到处理成幅的泥金银火焰纹印花纱,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对古代文物进行保护处理,一种方法,一种材料,不经长时何的后期观蔡,仅凭短期的现象,很难确定它的最终实际效果。所以我们对上述保护处理工作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多年没有向外作详细介绍。经过十几年的观察,用丝胶保护处理过的织物以及作试验用的涂碳纸质标本和织物残片,其固色和保护织物的效果都比较稳定,因此我们才考虑向同行报道。在写作此文时,我再次查阅了当时的试验、保护处理记录,并检验试验标本,确证实际效果可靠。(案例来自《马王堆汉墓出土印花敷彩织物的加固试验与保护处理》)由于修复的经验与研究是不断累积的,所以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对此有兴趣的盆友建议翻阅出处的书籍或报告,了解修复工作从指定方案到每一步操作、到最后效果检验的严谨性,便会明白如《古代服饰修复的对与错:我们该如何看懂一件博物馆古代服饰展品?》文中网友仅凭两张百度来的图片质疑修复工作的严谨性、继而诋毁相关专业机构是多么可笑的事了~~当然,修复工作里也很一些不怎么好的事儿,各个领域都难免这种状况。但是我这人比较相信“规则”和“标准”,有规范大家就按照规范去做,如果规范错了我们就修正规范,两码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