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上长的柞蚕和被子

那时农村孩子没什么钱买玩具,周边能抓到的、没有什么攻击性的小动物,可能都会成为玩物,很不幸,柞蚕就成为了这样的对象。

本地的柞蚕,一般都在樟树上长,似乎也只有在樟树这种树上才能发现。它一般春夏之际出现,吃樟树的嫩叶子,通体翠绿色,小手指那么大,周身有褐色或白色的硬刺,有点扎手但是不会伤人,也不咬人。在人的手掌甚至前臂上爬走时,最多有点皮肤发麻的感觉,其实也是心理作用,蚕虫本身并不会有攻击性。所以这条仅仅是看上去略显恐怖的绿色大虫子,成为小孩的玩物,也就不那么稀奇了。稍微补充一下,柞蚕不是野蚕,而野蚕据说是一种害虫。

到了季节,我们这些小孩子放学后,还是会成群结队地到附近的樟树那里,去找这种柞蚕。一般在树干或者矮处枝叶上就能找到,它几乎一直不停地吃叶子,人过去也不跑(恐怕也躲不开吧),只要手能够得着,很容易就被我们抓回家里。

抓到后,我们通常就放在火柴盒里,会定期采摘樟树叶子回来喂它,精心饲养,一直喂到它吐丝结茧。吐丝结茧时,一开始淡黄绿色的丝很柔软,到后面变得灰褐色,也硬起来。再后面,茧里钻出一只大蛾子,并飞了起来,而不是美丽的蝴蝶,说实在的,那一刻挺有点失望的。其实蝴蝶似乎也是从茧里蜕变出来的,只是蝴蝶的茧要小很多,不如蛾子的茧大。

不过很多时候,蚕虫结茧后不久,就会被小孩子撕开,把里面暗红偏黑色的蛹拿出来。如果没有成蛹,蚕虫一般也卷曲着似乎睡着了,身上的硬毛,也会变软。从绿色大青虫变成暗红滚圆尖头的蚕蛹,这个变化让我们觉得很新鲜的,但玩了之后,这个蚕蛹还可能会被烤了吃,真正的高蛋白,可怜的虫子!所以现在在饭店或者烧烤摊上,也能看到有蚕蛹这道菜,家蚕(桑蚕)和柞蚕的蛹大小、颜色几乎一样的,但是即使作为据说很好吃的广东人,我看到了,也敬而远之。

放在火柴盒里的柞蚕结茧,得到的就是长方体形的蚕茧了,而樟树上我们能找到的蚕茧,则是像是普通的桑蚕茧的样子,只是有点灰褐色,不像桑蚕茧的白色。柞蚕茧也很硬的,不过我听说桑蚕茧其实也硬,需要水煮软化后,才能抽丝。

离我家不过几十公里的地方,就以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而出名。农人发挥地理优势,因时而作,低洼地挖成鱼塘养鱼,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蚕屎)喂鱼,塘泥挖到塘基上肥桑,这是一套科学、良性的生态循环方式,属于有机耕作。

与江南一带类似,珠三角的养蚕缫丝业也曾经非常发达,大量生产蚕丝,不过,我们这边已经靠近丘陵山区了,就没有什么人养蚕。我猜测主要是因为山区没什么鱼塘,而且土地贫瘠,种粮食都不太够吃,种桑树不如河流下游肥沃的冲积平原,所以养蚕不成气候,也就没人能坚持下去了。所以有养蚕业的地方一般都比较富庶,不知道哪个是果,哪个是因,或者互为因果呢^_^

顺便多说一事。蚕丝被算是秋冬季比较热门的商品了,我刚好有朋友来自江苏盛产蚕丝的地方,问起蚕丝被来,她却一脸厌恶。问为什么,说她家那边一直都是用百分之百的纯蚕丝做被子,不知道是因为吸汗还是没有采用其他蚕丝特殊处理工艺方式的原因,蚕丝被一般第一年柔软,第二年开始发硬,几年后的整张被子就硬邦邦的,很难盖,而且盖不严,也正是这个原因四处漏风,一点都不暖和,反而是有点冷冰冰的感觉。大家又知道,其实江南地区的冬天是比较冷的……所以她从小孩子开始,特别是走亲戚家,屡屡被安排盖硬的蚕丝被后,就对此就很抵触。她还劝诫我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纯天然的蚕丝被盖得舒服,一定要慎重选择,当然,我有点不太理解她强调的是“蚕丝被”,还是“纯天然”,关键词把握错误偏差可就大了。

但我看过那些广告说柔软舒适的蚕丝被,嗯,不知道该相信广告,还是相信朋友的话呢?所以也就迟迟没有动手去买蚕丝被。家里一直盖着最暖和的被子,其实是老岳父几十年前在青藏高原的部队里当军医期间,从附近牧民手里买的驼毛做里子的被子。据说买回的驼毛脏得不行,有一股非常大的怪味,让老岳父辛辛苦苦、细细地洗了好久,才千里迢迢带回广东给家里做被子。洗洗缝缝,几十年里都盖得特别暖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