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美院,丝帛绵延
图片由“如院丝绸博物馆”提供丝绸起源于中国。
早在公元前年前,中国已将野蚕驯化成为家蚕,
开始了养蚕缫丝的探索。(注1)
相传是黄帝的妻子縲祖发明了丝绸纺织。
仅此一项,就标志其文明程度明显高于周边蛮夷。
“华夏”之称,华,原意是木本植物的花朵,后引申为丝绸制的华服;
夏者,大也。
“华夏”,即身着丝绸华服的大人,用以指强大的文明部族。
沿革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称呼。
年,在湖南长沙的一个楚墓里发现一幅《御龙图》。
这幅被称为“中华第一画”的作品(注2),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图中体现了天道和人道的相通相类以及和谐统一,
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定型。
它是画在丝绸上的,背后不裱纸,叫做“帛画”。
它不仅开启了中国画的传统,而且作品本身画在绢上,
说明最晚在公元前年,丝绸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同时有了广泛的应用。
画中男子身上穿的是剪裁合体的丝绸衣服,
长长的飘带,在身后飞扬,
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丝绸服装造型。
公元前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来到中亚。
公元前年,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交通联成一线,
“丝绸之路”正式打通,中国丝绸由此向沿途各国传播。
公元5世纪,蚕种和养蚕技术辗转传到波斯和东罗马帝国,
欧洲才开始发展自己的丝绸业。
柔软的丝绸,连接着亚欧大陆上的各个国家,
推动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而在中国,丝绸的织造从自然的馈赠,
自然地成为一种顺应物候变化,
顺适而温和的生活方式:
种桑养蚕,缫丝纺织,
精练染色,量体裁衣。
图片由“如院丝绸博物馆”提供丝绸是华美而庄重的中国礼仪,
以服制的形式表达对天地的敬畏。
丝绸是柔软而坚韧的锦绣文章,
以书画的形式记载着中国的智慧。
丝绸是细腻而磅礴的文化载体,
以文明的形式保存着春秋的更迭。
而将丝绸服饰以现代的审美进行传承,
将丝绸作品以时尚的样式进行传布,
将丝绸文化以生活的形态进行传播,
是“华夏”子民的职责和使命。
图片由“如院丝绸博物馆”提供“如院丝绸博物馆”是长沙市第一家私人筹建的丝绸博物馆,
坐落于长沙文化老街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国际交流版块,
是用上世纪六十年代民居改建而成的中式院落。
除活态展示丝绸工艺相关藏品外,
还为访客私人定制丝绸服饰,
联缀非遗工艺,剪裁当代美学。
图片由“如院丝绸博物馆”提供入户见四水归堂,水聚天心。
入席品一茶一味,旷然坐忘。
翩翩丝绸,一人一袭。
悠悠古着,一期一会。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亦非亲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