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诞生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出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环节,就是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字敬仲,是东汉时期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蔡伦从小就在京都洛阳宫廷里当人,还曾当过“小黄门”(宦官中的低等官职),因为忠厚勤劳,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提升为尚方令,负责监督制造宝剑和其他器械。就在蔡伦担任尚方令的时候,他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和造纸工艺,发明了一种新的造纸术,制成了前所未有的纸张。

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造的这长称为“蔡侯纸”,蔡伦也被后世的纸工们奉为“造纸祖师”和“纸圣”。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撰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排行榜》中,仑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名宇也赫然在列。

在“蔡侯纸”出现之前,陕西省西安等地出土的一些“古纸”大都用麻制成,质地粗糙,不便书写。更早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和牛骨;后来,古又把文字铸在钟鼎上;再往后,又把文字刻在木简或竹简上。在竹木上刻

显然也很麻烦,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用竹简写的奏折,有重达25公斤之。又经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发现,把字写在丝帛上,比刻在竹简上要方便

良多。不过,丝帛昂贵,成本很高,只有在记录皇帝圣旨时才用,一般读书人根本用不起这种材料。

东汉时期,在皇宫里当官的蔡伦主管和监制宫中所用的各种器物。蔡伦智慧过人,肯动脑筋,经常和能工巧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各类工艺品。蔡伦看到皇帝每天都要批阅堆成小山一样的简牍,觉得非常不方便,他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用来取代笨重的竹木简牍。

轻薄方便的丝帛,当然是蔡伦首先考虑过的材料。可是,丝帛的原材料毕竟来之不易,种桑养蚕,抽取蚕丝,再制成丝帛,成本太高了。但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人手,发现它是由长短纤细互相黏合而成的。于是,他想象着,自己要寻找的新材料,既要与丝帛的结构相仿,又要容易获得、成本低廉才好。从此,他处处留意寻觅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宫里的几个小太监出城办事,经过一处山谷间的小溪时,小太监们嘻嘻哈哈,都在溪边洗脸洗手,蔡伦的目光却被溪流上漂浮着些东西吸引住了。

他找了根棍子,把那些破破烂烂、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捞了上来,翻来覆去仔细地端详着。有个小太监正要走上去,抓起那些絮状的东西重新扣讲溪水里,蔡伦却赶紧制止了他,嘴里喃喃道:“别扔,别扔,我总算找到它了,找到了……”小太监们都觉得莫名其妙;找到什么了呢?难道是这些破了,找到了呢,烂玩意儿吗?只见蔡伦站起身,向四周望了望,看见不远处有个农人,正在溪边挑水浇地。蔡伦赶紧跑过去,请教农人说:“老人家你知道这东西是怎么形成这个样子的吗?”农人一看蔡伦手里的东西,不解地问道:“你拿这些做什么?这不就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野藤子和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泡,再加上风吹日晒的,日子长了就腐烂成这样子了。你看,溪流边上,还有溪水边的那些树根地下,到处都是呢!”蔡伦谢过了老农夫,就让小太监们又打捞上来一些絮状的漂浮物,高高兴兴地带回了宫中。

回到宫中之后,蔡伦让人找来一些树皮、麻皮、破麻布、旧渔网什么的,让工匠们把它们一一剪断捣碎,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着,等它们沤烂了,他就开始了试验和制作。这些东西里头,有的烂掉了,但是带有纤维的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让工匠们把沤过的原料捞起来,放人石臼中,不停地捣鼓和搅拌,直到它们变成了浆状物。然后,他再用竹篾把这黏糊糊的东西“舀”挑起来,使它们摊成薄薄的一层,等晾干之后,轻轻揭下来,就变成了一张薄薄的纸了。蔡伦带着工匠们经过反复的试验,选择最合适的带有细纤维的麻、草、树皮等易得的材料,最终制造出了又轻薄、又柔韧、取材容易而成本低廉的纸张。

不久,皇帝颁旨,向全国推广了蔡伦的造纸法。

造纸术诞生之后,随着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尤其是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造纸术很快由中国传到了欧洲,在全世界流传开来,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家献给世界、献给人类文明的最美礼物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0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