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作为服装面料的种种纺织品,那么最富有中国色彩,也最为人们看重的应该就是中国先民首先利用的蚕丝制品——丝绸。著名考古学家夏雨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是全世界一一个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长期以来曾是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唯一的国家。有人认为丝绸或许是中国对于世界物质文化最大的一项贡献。”利用野金吐出的丝进行纺织,这是人类利用自然的一项重大成就。丝绸曾经是中国特有的纺织原料。有人将全世界使用的纺织原料划分为四个地区:南亚地区是使用棉纤维。包括本棉和草棉,在古印度文化的重要遗址——亨·朱达罗发现过大量古代棉织物。地中海地区是使用亚麻与羊毛,而美洲则是使用棉花与羊毛。只有中国古代的居民注意到蚕丝这种自然现象,井且天才地将它纺织成绢帛,创造了美轮美负的丝綢制品。
中国使用蚕丝,驯养家蚕,最少也应该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远在多年前的神话传奇著述——《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载:在大踵东边一个叫做欧丝之野的地方,生长着三棵高达百丈的巨大桑树。在桑树旁边跪着一个女子,她的嘴里不断地吐出丝来,供给人们使用。也许这就是《绎史》一书中引用《黄帝内经》记载的古代蚕神形象。《黄帝内经》中说:在远古时期,黄帝战胜蚩尤以后,这位蚕神曾经来向黄帝员献企丝。从而使中国开始使用丝绸。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推测,中国古代对野查的驯养与家化。可能在新石器时期的早期就已经开始了。大约年前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经出上一个象牙雕刻的小盅,上面刻了四条蚕纹。
比这稍晚些的江苏省吴江梅埝良省文化遗址中也发现过一件刻有蚕纹的黑陶器。这些具有蚕纹装饰图样的器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十分熟悉和喜爱查这种动物了。他们不仅饲养与利用蚕,而且用它作为纹饰图案,把它神化。蚕对当时人们的重要,由此也.就可窥见一斑了。年,清华大学组织的--个考古队,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一个史前遗址时,出平意料地竟发现了半个古代的蚕茧。考古队长李济说:“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一个半割的,像丝一样的茧壳。切割的部分是极其平直的,因而不会是野蚕偶尔吐的。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我最初发现它的时候,就知道意义重大,就非常注意,但是没找到第二个。”
但是,也有一些考古学者持不同态度,他们认为仅此一例,并不能证明这半个茧子是经过驯养的家蚕结成的。尽管如此,这个现存最古老的蚕茧还是为中国古代蚕桑业的发展基础提供了一件难得的物证。在郑州青台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些距今大约年前的文物.其中有粘在一个头骨上的丝帛残片,同时还发现了10余枚陶纺轮,说明当时纺织业的状况。就现有的发现来看,这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丝织品。但它肯定不是中国最早的丝织品。因为丝织品不好保存,所以很多更早的遗址中未能发现它再往下来,在距今大约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下层遗址中,发现了绢片、丝带、丝线等织物。
经过浙江丝绸工学院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鉴定,认定这些具有三角形截面的丝全是驯化后的家蚕蚕丝,而且绢片是用经过热水缫丝加工的长丝制成。残存的绢片是一种平纹织物,每平方厘米上有经线、纬线各48根,已经十分细密。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编成。它们表明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人们的缫丝、合股、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是中国远古时期丝绸生产的真实凭据。这种远古时期就开始的丝绸生产以及其他纺织品生产,揭开了中国古代服装生产的序幕。各种多姿多彩的服装由此走上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舞台。